“一园一城”相得益彰“1+1>2”
湾区潮涌,千帆竞渡。粤港澳大湾区又落下重磅一子。
近日,国务院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到区域联动格局时,明确提出要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着力为科学城原始创新提供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平台,持续输出创新经验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当前,广东稳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一批体现国家使命和广东担当、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已唱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强音。
当一河两岸的深圳与香港成为瞩目焦点时,光明科学城将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重大设施共建共享、科研平台关联布局、重点项目联合攻关、产业发展协同联动,与深圳园区优势互补,探索出一条从原始创新到中试转换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推动深圳园区形成联动市内外重点发展区域的新格局,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澎湃力量。
一条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串联起一颗颗创新“明珠”。
作为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两个重要节点,光明科学城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就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光芒交相辉映。
河套深圳园区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与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形成“一小时产业圈”。
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发展定位包括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交叉前沿平台。建设5年多来,光明科学城正迅速崛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股生猛的科创新势力。以人才集聚为例,截至2023年6月,已推动20余支院士团队聚集光明,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2000人,以及科研院所人才突破5400人。
高度契合的使命定位,相同的科技创新底色,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让“一园一城”具备了同频共振的良好基础。
“光明科学城具备独特的优势,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上具有稀缺性。其次,光明科学城有很大空间承载大规模产业转化。此外,光明科学城聚集了非常多的科研平台、科学人才,还有像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这样的转化载体,具备了先进技术产业转化的良好条件。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方面,光明科学城是走在前列的,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表示,光明科学城与河套在科技创新领域方向一致,在创新链条上融合互补,两地可以快速联动合作开展成果转化,“光明科学城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引领后端技术突破。河套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换。未来,可以复制合作经验,在粤港澳大湾区更大范围内做产业转化,服务大湾区产业升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改革创新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广东外贸大学副校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也建议,通过产业引导、市场孵化、开放共享的方式做好国内国际双向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引入河套合作区更多的国际创新因素,与本土创新体系联动形成融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生产模式创新于一体的三轮驱动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摸着“开放”才能过河。
《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深圳园区科研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技术标准合作,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开展科研合作。
对于交流合作的迫切性,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副院长宋振飞感受十分深刻,“过去几年,中国计量院与香港机构取得了多项合作成果。但北京香港两地相距较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量科技领域全面深入合作”。
2019年,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落户光明科学城。立足深圳,服务湾区,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与香港两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深化了计量领域深港合作。在获得明确需求和合作意向基础上,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又谋划建设深港计量协同创新中心,在深圳园区建设公共实验室,打造光明科学城和河套合作区联动发展的典范。
“计量是一门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国家主权和统一的象征,也是质量基础设施的核心要素。我们将推进计量、标准化及合格评定领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科技合作、互认比对、高端技术服务、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合作交流,推进大湾区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一体化协同发展,形成大湾区质量体系,推动香港量值全面溯源至国家基准及相关制度改革。”宋振飞说。
在光明科学城,随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平台的加快建设,这种科研合作的需求正在加速释放。同时,释放不是单向地吸引,而是双向地奔赴。
光明科学城布局了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自由电子激光、鹏城云脑Ⅲ、材料基因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一流重大设施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例如,国家超算中心二期建成后将在智能通信、气象预报、类脑智能与计算等领域提供高性能超级算力服务支撑。这些大科学装置将全部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开放共享,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大型科研物质条件。如今,香港科技大学参与设计的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已基本建成。自由电子激光已面向港澳科技创新需求布局建设实验线站。未来,深圳园区的科研机构可以深度参与重大设施共建共享。
此外,随着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能级持续提升,光明科学城和深圳园区科研平台开展重点项目联合攻关的空间将愈发广阔,从制度创新到设施支撑的“软硬”兼备创新生态将愈发完善。
科技创新涉及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等众多环节。事实上,双向奔赴早已沿着创新链条不断渗透,推动深港高端创新资源要素规模化集聚。
今年4月,光明科学城论坛分论坛——深港澳协同创新论坛邀请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作为支持单位,吸引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参会,推动深港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主体、资本力量共聚一堂、共线月,光明区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香港理工大学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落地光明。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香港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叠加双方优势,在生命科学、高端制造等方向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高端平台,构筑集聚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的创新共同体。
“春江水暖鸭先知”。创业者对于一个区域是否具备充足“养分”,会选择“用脚投票”。以
产业为例,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光明科学城产业已经实现爆发式崛起。截至6月,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累计组织11批超300家企业遴选,推动42家总估值超164.8亿元的合成生物企业落地光明。这也意味着过去数年,国内新成立合成生物企业超过一半落户深圳,其中近70%集聚在光明区。现在,光明科学城和深圳园区的优势互补,极有可能在中试到产业化方面打通一条由点及面的新路,孵化更多具备高成长性的领军企业。
深圳园区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
与作为中试转化的重中之重。这些产业方向与光明科学城的产业基础、技术积累方向高度一致。“我们希望能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加强与香港科学园、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联动,谋划建设香港科学园光明分园。支持深圳园区、香港园区在科学城光明城站、光明云谷等区域建设产业化专业园区,推动信息、生命和
等领域技术成果落地。”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值得期待的是,未来随着“一园一城”科技成果联动转化模式的成熟,并复制推广到深圳甚至大湾区更多区域,将构建起功能互补、产业互联、资源互通的联动发展新格局,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有序流动,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科创集聚区如百花盛放,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也将有了更多有力抓手。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